其他

先秦幣形制多源自農具

先秦時期,社會急劇變化,不僅產生了各種思想流派,也產生了各種貨幣體系。由於是農耕型社會,此時的鑄幣往往淵源於青銅工具,樣式千奇百怪。戰國晚期,各地經濟交流日益密切,不同體系地區也開始鑄造其他體系錢幣,使得貨幣流通十分混亂,直到秦一統中原之後才結束。

春秋戰國時期,錢幣主要分為兩種材質:銅幣與金幣。雖然銅幣早已被人們所接納,但一直被人稱為下幣,而黃金鑄幣雖直到戰國末期才興盛,但被稱為“中幣”或“上幣”,《管子-國蓄》則有“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佈為下幣”的記述。其實,對於這些貨幣,我們大體概括為四個體系:

(1)布幣體系

布幣鏟形,由農耕經濟的農具“錢”、“鎛”演變發展而來,而“布”為“鎛”的假借字。布幣流行於兩週、三晉、鄭衛等農業區域,即今黃河中游的河南、山西、河北地區,其形狀各異,種類繁多,是中國錢幣文化的象徵。布錢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螢幕快照 2016-05-06 上午11.58.23
第一階段,原始布。約在殷商後期及西周初期已經存在。又名大鏟布,形如農具鏟,是我國最早的實物貨幣之一,也是金屬鑄幣的雛型。它尚未脫離錢鎛農具原狀,體大銎短,厚重粗糙。此佈有多種,主要有無字布,益字原始布,廬氏原始布,有紋飾,較美觀。

螢幕快照 2016-05-06 上午11.58.37
第二階段,空首布。出現於西周晚期,盛行於春秋戰國。形體大幅縮小,輕薄整齊,也稱鏟布。幣身有多種形狀,例如平(方)肩弧足或足面稍向內凹者的方肩空首布,錢身近正方形,正背有三道直紋及文字的安臧布等。

螢幕快照 2016-05-06 上午11.59.04
第三階段,平首布。又叫實首布,形體更小而薄,基本上已脫離農具鎛的原形,如銎和三條背直紋均消失。出現於春秋末期,盛行於戰國中晚期。平首布種類很多,均佈首扁平無銎,布背素面,布面有各種文字,記地名和貨幣單位釿、寽等。

(2)刀幣體系

刀幣起源於漁獵經濟工具“削”,《周禮-考工記》曾云:“築氏為削,長尺博寸,合六面成規。”。刀幣主要由齊、燕、趙三國鑄造發行,流通於今山東、河北、內蒙古、東北及山西北部等漁獵和手工業發達地區。各國的刀幣大小不同,形狀各異,而按照地區分類,可分為四種:

螢幕快照 2016-05-06 上午11.59.28
一、齊刀。俗稱齊大刀,體型較大,由齊國鑄造發行的,流通於該國和鄰近地區。西周成康之際已經流行,因此就有可能是姜太公封於齊地之後便開始推行。在眾多齊刀中,六字刀最為著名,其面文鐫刻“齊造邦長法化”,因此也稱“建邦刀”或“造邦刀”;三字刀最為常見,面文為“齊大刀”,即“齊法化”或“齊之化”,製作粗糙,鑄於晚期。

螢幕快照 2016-05-06 上午11.59.42
二、燕刀。由燕國鑄造發行,流通於北方,又叫“明刀”、“易刀”,是出土數量最多的刀幣,甚至在朝鮮日本均有發現。形制上有方折和圓折兩種。方折刀因其弧度較驟,呈磬折形,叫折背,又名“磬折刀”。圓折刀有在博山出土的,又叫“博山刀”。

查看原文>>
資料來源: 2016-05-06 首席收藏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