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文學評論家維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曾說:“藝術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使人恢復對生活的感覺,就是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頭顯出石頭的質感。”藝術展的存在就是為大眾提供一個平臺,讓大家在藝術中感悟生活。看好的展覽可以昇華人們的思想,讓人們更好地生活。對我們而言,為什麼要看藝術展呢?
“大英博物館百物展”展覽現場
藝術展悄然進入大眾生活
藝術評論家鮑裏斯·格羅伊斯在《時代的同志》裏提到:“21世紀初,藝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即不僅僅是大批量消費藝術,而且是大批量生產的時代。當代藝術在今天成為了一種大眾文化實踐。”因而,更多載體的出現,也讓當下的藝術展被賦予了多種表達形式。於是各種各樣的藝術展層出不窮,逐漸進入到大眾的生活。
據《中國2017展覽經濟發展報告》不完全統計,2017年全國共舉辦4022個展覽。華東地區展覽數量和麵積均處於領先位置,北京、上海、廣州仍是我國較重要的展覽城市,辦展數量和辦展面積均位居前三位。除了展覽數量的增加,我國展覽業專業化水準也大幅提升,展覽題材、組織運營、觀眾等方面的專業化程度都在不斷提高。
藝術展潛移默化地改變市場
觀眾進入藝術場館內,既可以豐富其業餘生活,也可以接受藝術的薰陶。在一些大城市幾乎是月月有展覽,周周有文化,看展成了一部分人的必需。
此外,藝術展除了給觀眾以美的享受,更是為藝術愛好交流者提供了交流的平臺,為收藏家和收藏愛好者搭建了鑒別、收藏的平臺。同時,藝術展為文化藝術產業注入了新鮮血液,為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提供了賣品和拍品。
舉辦藝術展可以擴大參展藝術家本人的知名度,增加個人亮點,同時也是對藝術家的一種鼓勵和鞭策。只有近距離觀看作品,才會對一個藝術家的創作產生直觀感受和體會,領悟到策展人試圖闡述的概念,業界人士在互動的同時也抒發了對展覽或藝術家的看法。
更重要的是,藝術展也是文化藝術事業進步和發展的動力源。藝術展越來越興盛,一方面反映了文化藝術市場的繁榮,另一方面對群眾的薰陶作用也不可估量,其中也不乏一些展覽對年紀尚小的青年學生會產生終身的影響。展覽的作用始終是潛移默化的。
藝術展需用心感悟
儘管如此,也有不少人認為藝術是難以捉摸的,無論自己如何欣賞作品,似乎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很多人在聽到這些作品連城的價值後也會心生疑惑:“這種東西為什麼能以天價賣出?”是我們不懂藝術了還是藝術變了味?似乎藝術展只有行家才值得去看。
比如,2017年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千裏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引發的“故宮跑”事件,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百物展”的“上博隊”現象,充分表明了大眾對藝術的熱情高漲,但同時也不排除這與過度報導有關,導致很多人來湊熱鬧。
同時,對於專業的看展人而言,他們看的是作品的韻味、神氣,從作品的創作時代、社會背景,再到藝術家的人生經歷,從而對作品有較深的理解。但對更多普通觀展者而言,要達到這種程度有一定的困難,更多地需要用心去感受,抓住作品對自身最直觀的感覺。
有專家提出,不要擔心有些藝術品觀眾暫時看不太懂,要相信在長期的藝術薰陶下,人們對美的欣賞能力會有提升。以上海中華藝術宮為例,開館至今接待的至少600萬人次的參觀者中,專業人士只在1/10左右。對於大多數沒有專業背景的普通人而言,看一次展覽,至少可以瞭解一些藝術、歷史和文脈,那就是一種文化薰陶,其中的精神意義是潛移默化的。藝術從來就不是只有一種固定解釋,“1000個人眼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
如何用恰當的方式看藝術展
在如何看展這個問題上,首先要明確看展的心態及目的。在面對如此多的展覽選擇時,要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點,畢竟不適合自己的再“高端”也難以消化。既然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展覽並來到了展覽現場,那一定是對展覽抱有一定期待的,在看展時應盡情享受這場藝術盛宴,而不是走馬觀花地到此一遊、拍照留念。
在這裏,筆者建議大家可以嘗試以一種新的視野去看藝術展。比如在欣賞一幅畫作時,試著以不同角度、方式來品味作品背後的含義。如注意看各種元素的構成和佈局、筆觸的軟硬、顏色的構成、物件、人物與背景的處理手法、光的來源和陰影等,但最重要的還是用心去感受作品帶來的情感共鳴和衝擊。
從色彩明豔的古典油畫、淡雅的筆墨畫、怪誕荒蕪的現代版畫,到看似可以丟棄卻表達了深刻內涵的垃圾桶,甚至是矗立在公共場所的各種怪異雕像等,這些藝術作品的視覺衝擊力往往能很快抓住觀眾眼球。在觀眾大開眼界的同時,也應該思考“為什麼這些作品被稱為藝術?”“藝術家想表達什麼?”如果遇到某個感興趣的作品,不妨記下作品的名稱及資訊,以便日後更好地對作者和其作品進行深入瞭解。
來源:中國文化報 https://bit.ly/2NI1UT3
FACEBOOK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hmkcc.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