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金葉子似奏摺多帶戳記

南宋“市西坊北 高直鋪”一兩金葉子

首席收藏訊北京時間9月20日消息,金葉子對於很多熟讀古典小說或者經常收看電視劇的人來說並不陌生,它時常作為貨幣出現在各類情節畫面當中,但是金葉子真的就如電視中所表現的如同葉子一樣麼?而且金葉子又是從何時誕生?

在秦漢時期,黃金稀有且光澤奪目,因此成為王室貴族們身份的象徵,普通百姓難得一二,而在先秦時,生產黃金的楚國,出現了我國第一種黃金貨幣——爰金,不過,此時的黃金並未進入到流通領域,而是被稱為“上幣”,作為王室饋贈,國與國之間的大宗交易的媒介品。

直到唐朝時期,由於黃金儲備的不斷增多,黃金才得以在流通領域盛行,並以金錠、金塊等形式出現。到了宋代,手工業和商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城市經濟高度繁榮,銅錢已經無法滿足當時市面上的流通,因此,對於黃金的需求也在逐漸加大。不過,當時使用黃金交易是稱重量的,宋代金鋌比較厚不好切分,多切亦難以粘回,為貿易往來形成了巨大的障礙。

因此,為了解決這樣的煩惱,南宋人就想出了一個方法,他們利用黃金的延展性和柔軟性,將黃金捶成像葉片一般薄,作為一種輔助性貨幣使用,這便是金葉子。金葉子並不是如其名一般是葉子的形狀,而是紙頁形,每頁4克,10張成為一疊,因此一疊金葉子大約40克。

金葉子的出現極大的方便了商人們的交易,付錢的時候剪起來方便,又好控制大小重量。南宋的洪邁在他的筆記小說《夷堅志》中提到過,紹興年間,有外地人來臨安活動時,帶的經費就是金葉子。不過,在南宋時期,尤其是南宋中後期,黃金產量減少,使得黃金價值很高,一兩黃金可以換大約兩萬四千個銅錢,而一疊40克的金葉子在宋朝度量衡中正是一兩,因此可見一疊金葉子的價值不俗。

正是由於極高的價值而且便於攜帶,在宋朝期間因為金葉子而出現的“碰瓷”冤案不少,《宋史·徐積傳》曰:“嘗借人書策,經宿還之,借者紿言中有金葉,積謝而不辨,賣衣償之。”徐積是北宋仁宗年間的一位素有卓行的聾人教官,他有一次向人借書,第二天歸還的時候,對方妄說書裡原來夾有金葉子,一時不慎,連同書一起借給了徐積。無端被訛的徐積最後變賣衣物賠償給對方。

金葉子在古代,雖然並非是官方法定貨幣,但是無論是民間還是朝廷,都十分樂於接受這一形式,尤其是朝廷,大宗交易、兌換鈔引、賦稅、賞賜、上供和軍餉開支常常用到黃金。因此,他們就非常重視金銀貨幣的成色。在南宋時期,朝廷徵用民間工匠到文思院鑄造黃金貨幣,但付給工匠的工資太低,導致手藝好的工匠紛紛離開,因此很多金鋌、金葉子質量堪憂。

最後無奈之下,朝廷只好由臨安的金銀鋪來承接。雖然實行生產外包,但是南宋的“質監局”對質量要求很嚴格,要求金銀鋌和金葉子上必須戳上金舖的地址、店名、工匠的字號,以及成色等等,若葉子出了品質問題,憑這些信息便可追究到個人身上。久而久之,這些戳字便作為權威機構認證的象徵,投放到市場上就像朝廷認證馳名商標一樣可靠。從首席數據庫中可以查得,在中國嘉德2012年秋拍中,一疊南宋“市西坊北 高直鋪”一兩金葉子,以13.8萬人民幣成交。

聲明:首席收藏(shouxi.com)獨家稿件,版權所有,任何媒體或個人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首席收藏網|shouxi.com 傑克)

查看原文>>
資料來源:2016-09-20 首席收藏網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