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7000年前,伏羲氏集人們喜愛的幾種動物,馬的頭、蛇的身、雞的爪,等等,創造出根本不生於大自然的動物形象,這就是“龍”。由此,龍也成為中華民族最為核心的圖騰形象。
1988中國戊辰(龍)年生肖金銀鉑紀念幣讓人訝異之處,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整體陣容超越想像的擴大,二是材質結構發生超越常規改變。同時,正面圖案與背面圖案,也隨陣容擴大增加到7幅之多。
1988中國戊辰(龍)年金銀鉑紀念幣包括了4金4銀1鉑,總數增至9枚。 4枚金幣,在原有8克基礎上,新增12盎司、5盎司和1盎司新品種。後者計重單位均為金衡盎司。其中具有王者之氣的12盎司精製金幣,不僅規格最大,而且也首開中國現代金銀紀念幣“生肖”系列大規格之先河。
1988中國戊辰(龍)年金銀鉑紀念幣的5款背面圖案,雖然主題是“生肖”,但最終素材選擇,並沒有走“生肖龍”趣味盎然的生動取向,而仍然保持傳統“圖騰龍”、“皇權龍”的飛揚神采。龍在自然界並沒有真實的具象,但數千年來,無數先祖通過他們的想像,不斷豐富,不斷完善,最終才完成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具體形象。而這個形象,通過1988中國戊辰(龍)年金銀鉑紀念幣的深度打造,又有它或金或銀或鉑的新內涵與新意義。
從構圖角度,5款背面圖案分3個層次,由3條轉龍構成的“三龍搶珠”,由兩條飛龍構成的“雙龍戲珠”,由單條行龍構成的“飛龍戲珠” 。所謂“層次”,也只是數量多寡的一個區別,並不是素材性質的異同。其中“雙龍戲珠”雖構圖完全相同,但因背景有異,又分有“海水”和無“海水”兩種區別。而以“飛龍戲珠”命名的8克金幣與15克銀幣,雖同樣為單條飛龍,但因形態有異,也區分為完全不同的兩種。
4金4銀1鉑9枚貴金屬幣加盟到1988中國戊辰(龍)年金銀紀念幣項目之後,為“龍”家族增添了更有活力的新成員。 9款金銀幣共匯聚有大大小小總共18條形態各異的“龍”。新年伊始,群龍狂舞,其情其色,無疑也為戊辰龍年營造了濃烈而祥和的生肖氣氛。
正面圖案:長城(1988—0201—Au—12oz,同圖同例)
1988中國戊辰(龍)年金銀鉑紀念幣的正面圖案有二,一是巍峨聳立的“長城”,一是“北京天壇祈年殿”。這之中,“長城”是首次在“生肖”系列金銀幣上露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長城是中華民族大一統的象徵。它西起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綿延萬里,穿越上下兩千年多年,本身就是一條建築形態的中國龍。從取材角度,以長城作為正面圖案之一,將它所包含的民族、歷史、文化、軍事、經濟等深遠內涵,與中國“龍”文化所體現的一切一切,合二為一,更多是象徵色彩。其取材意義,不言自明。
在此之前,“長城”有在中國現代金銀紀念幣上亮相,1986年發行的首航中國的美國“中國皇后號”帆船紀念銀幣的正面圖案,就以“長城”為主圖。 “長城”二次登台,雖然同樣景緻,同樣角度,但景深遠近不同。相比之下,後者距離更遠,視野也相對更開闊。 “長城”設計與雕刻者,均為上海造幣廠謝蕾美。在她的筆下,長城隨險峻山勢呈波浪形態延伸,一遠一近敵台,以仰望而不可及的高度,體現了一種尊嚴,一種傲氣。幣面左端的松樹,又有一種蒼勁,一種堅毅。整個幣面以雄渾與厚重為主色調。
“長城”正面圖案,分別用於“雙龍戲珠” 12盎司金幣與銀幣, “三龍搶珠” 5盎司金幣與銀幣,以及“飛龍戲珠” 8克金幣,“飛龍戲珠” 15克銀幣,共6枚。佔總數的三分之二。
1988中國戊辰(龍)年金銀鉑紀念幣的正面圖案,一改過去一年一款的格局,不僅新增有“長城”,曾在1982中國壬戌(狗)年金銀紀念幣上露臉的“北京天壇祈年殿”,也重新裝扮再上舞台。
這裡說的“重新裝扮”,不是指祈年殿本身,而是幣面其他元素。 1982年問世的“北京天壇祈年殿”,文字信息包括3個方面:幣名 “天壇(繁體)”,年號“1982”,發行地“北京”。對於國家權威貨幣,這顯然不是嚴謹之舉。 1988年“北京天壇祈年殿”二上幣面,一定意義,是對早期“隨意”的規範與糾偏。
此外,“北京天壇祈年殿”二度入選,某種程度,也與建築的自身性質有關聯。天壇祈年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其最初名稱為“祈穀壇”,後又改稱“大祈殿”、“大享殿”等。明清兩代,皇帝一年一度的“祭天”與“祈穀”儀式,就選擇在此舉行。而這種濃烈的祈福色彩,恰恰是1988中國戊辰(龍)年金銀鉑紀念幣所需要的信息元素。
9枚不同材質的紀念幣中,取“天壇”為正面圖案的只有3枚,分別是 “雙龍戲珠”金幣,“三龍搶珠”銀幣,“飛龍戲珠”鉑幣。非常有趣的,3枚幣涵蓋了3種材質,重量又同樣為1盎司,背面圖案的“龍”,又以三、雙、單的數字形態出現。
背面圖案:雙龍戲珠(1988—0201—Au—12oz,同圖同例)
查看原文>>
資料來源: 2016-03-22 集幣在線
更多討論,更多意見分享,請到此文章的討論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