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幣

明明是一元,為何總被叫“一塊錢”

編者:小旺君

明明是一元,為何總被叫“一塊錢”

 

【一元】

明清時期,西洋銀幣流入中國,中國人按照習慣將其稱為“銀元寶”,簡稱“銀元”,又稱“銀圓”。 1935年發行的法幣(紙幣)單位按照習慣繼承了銀元的單位“元”,這就是今天的人民幣“元”的來歷。

 

另有一個說法:中國的“元”,日本的“円”,韓國的“원”都起源於漢字“圓”,意為“圓形的”或者“圓形錢幣”。儘管在英語中,我們將美國貨幣稱為dollar,在漢語中它們還叫“元”。

 

IMG_1813

 

【一塊錢】

至於為什麼還把元叫成塊,據說是這樣的:

這個俗名起源於20世紀人們對民國時期鑄造的銀元的稱呼。

銀元是19世紀清末乾隆時期開始鑄造流通的。銀元出現以前,貨幣銀是以重量單位“兩”計算的,銀元剛出現的時候,由於銀元材質成色、重量不符標準,無法用“塊”計算,銀元與銀兩同時流通,銀元也用“兩”計算。

民國時期,貨幣鑄造技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步,銀元的材質成色、重量都能符合統一的標準。

1933年實行廢兩改元,銀元成為單一的主幣。銀元有輕重之分,主幣為“元”,輔幣為“分”、“厘”、“錢”,都是重量單位。

銀元的計算單位也由原來的“兩”改為“枚”,但銀元的形狀是塊狀的,人們習慣叫“塊”,後來默認“一塊銀元”就是“一塊”。

 

IMG_1814_2

 

1935年實行紙幣政策,不准行使銀元,並用“法幣”收兌銀元,銀元作為主幣的時代已宣告終結,但是人們依然習慣把“一元紙幣”稱為“一塊”,並延續至今,成為今天群眾使用的一種非正規的主幣單位量詞。

 

【一毛錢】

我們常常稱“一角”為“一毛”,又是何故呢?

“毛”本是讀“毫”,為記賬方便,往往將“毫”省筆為“毛”,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

現在仍然有的地方讀“毫”不讀“毛”。如香港地區使用的一毫硬幣。

 

IMG_1816

 

連結商城 http://18.182.253.44/stor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