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工業發達,經濟繁榮,但陶醉在軍國主義和強權政治中的德意志帝國,以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中學生行刺奧王儲事件為導火線,與奧匈帝國、意大利等組成軍事同盟,向以法、俄、英為主的協約國相繼宣戰(隨後,日、美、中等參加協約國),爆發了有史以來第一次世界範圍的軍事衝突。長達4年多無情的大規模血腥戰爭,進行得十分殘酷。戰火遍及歐、亞、非三大洲,捲入國家達33個,涉及世界15億人口,導致雙方2000餘萬人死亡,傷殘2000多萬人,總經濟損失高達2700億美元。
到1918年9月,同盟國中土耳其、保加利亞、奧匈等國先後不支投降(戰爭開始後,意大利於次年5月脫離同盟國,加入協約國)。 1918年11月11日,德國迫於國內外嚴重的惡劣局勢,在“停戰協定”上簽字無條件投降,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皇帝威廉二世(WilhelmⅡ)出逃荷蘭。德意志(第二)帝國在由它自己挑起的世界大戰中壽終。
1919年2月6日,德國社會民主黨與資產階級和容克地主結成廣泛的聯盟,在爾姆河畔小城魏瑪(Weimar)召開國民議會,著手草擬廢除君主體制,打碎封建割據的普魯士邦,建立議會制共和政體。實行地方分權、聯邦參政和統一國家的新憲法。經過戰後爭辯和騷亂不已的艱難審議複決,在魏瑪城起草製訂的共和國憲法,終於在1919年8月14日頒布。
1920年100馬克紙幣(圖1)
至此,德意志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正式誕生。圖1是共和國成立後國家銀行“Reichsbank”在1920年11月1日發行的100馬克紙幣,藍灰底,雙面彩色套印(兩側空白處為專用紙的“100”水印),票幅161×109毫米。
魏瑪憲法是一部號稱當時歐州國家中最具民主特色的共和憲法,執政的社會民主黨是一個“溫和的工人政黨”,走的是議會民主制道路。它既反對專制獨裁的君主政體,也不主張走蘇俄模式的無產階級專政。國內部分極端民族主義分子和極右、極左勢力,利用憲法中賦於的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條款,斷章取義地當作向政府進行百般抵制和惡意破壞的“依據”。
1920年春,極端保守的右翼君主主義、民族主義分子在帝國舊軍官和軍國主義派及某些大工業家支持下,公開謾罵政府是“民族的敗類”,甚至宣布魏瑪憲法無效,企圖用暴力顛覆共和國政府,重建君主體制。激進的左翼黨派對1918年11月3日基爾港水兵譁變和隨後慕尼黑、柏林等地爆發的工人士兵起義的失敗痛心疾首,辱罵政府是“革命的叛徒”,還錯誤地估計了主客觀力量和形勢,繼續組織工人武裝,號召總罷工,宣布成立“工人政府”。極右派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簡稱“Nazi”,納粹黨),也藉國內動亂和政府經濟危機之際,陰謀推翻共和國,另建極端民族主義的法西斯“大德意志國”。
年輕的德意志魏瑪共和國政府,除了必鬚麵對來自方方面面的國內罷工、騷亂、內戰和經濟困難等大量的衝擊和乾擾破壞外,還面臨著來自戰勝國咄咄逼人的大額賠款追索和“魯爾危機”的致命打擊。以法國為主的戰勝國,為了打壓自己的宿敵(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賠款50億金法郎,埋下了以後德法長期交惡的種子) ,在1919年6月28日巴黎凡爾賽宮簽字的和約上,戰勝國把戰爭的全部責任都加在以德國為主的同盟國頭上。戰爭和約中除了德國放棄全部海外殖民地並“割讓”7萬多平方公里領土等條款外,還規定德國必須在1921年5月21日前首付賠款200億金馬克(賠款總額高達1320億金馬克)。
1923年10萬馬克紙幣(圖2)
到1923年1月11日法國和比利時又以德國不履行賠款為由,公然派兵佔領了德國的經濟命脈——魯爾工業區,使德國煤、鐵、鋼的總產量都損失了五分之四以上。全國工業急劇下降,大批工人失業,財政、經濟狀況嚴重惡化,通貨膨脹導致物價扶搖直上。手忙腳亂的政府只能採取飲鳩止渴的下策——增發大面值紙幣。圖2是共和國政府國家銀行於1923年2月1日增發的新版大面值10萬馬克紙幣,淺棕底,雙面三色套印(一側空白處為專用紙的花葉紋水印),票幅190×114毫米。
隨著印鈔機的日夜全速運轉,世界金融史上前所未見的惡性通貨膨脹,撲向了奄奄一息的德國經濟。美元與馬克的比率,從魏瑪政府成立早期1921年1月的1:64,一路下滑到1923年11月的1:40億。前後不足三年,紙幣馬克貶值如此驚人,真令人不寒而栗。
由於印鈔專用水印紙供應不足,設計新鈔版面的人物、圖案、色調以及雕刻、製版等工序繁瑣費時,加上當時自動號碼機轉速限制等種種因素,新版大面值鈔票的印製和發行速度,遠遠跟不上市場惡性需求瞬息即變的嚴重局面。只能設法在原先印就的已經貶值的小面值紙幣上加印新的大面值金額。如銀行把1922年12月剛印好的1000馬克紙幣,用紅油墨套印上Ein Milliarde Mark(10億馬克),便當作10億馬克投放市場流通。但是,這種套印改值的超大面值紙幣,能夠解決龐大復雜的市場需求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1923年8月9日20萬馬克“應急紙幣”(圖3)
在百般無奈的萬難之際,德意志國家銀行董事會又想出了一個更為“簡捷”的方法,發行一種屬於期票性質的“應急紙幣”,以濟燃眉之急。 1923年8月9日在柏林發行的沒有編號或序號的20萬馬克“應急紙幣”,票幅114×70毫米,淡米色普通紙,淺灰色花紋黑色字單面印刷。紙幣上寫明:“從1923年9月1日起,憑票可向國家銀行柏林總行兌現或以其他合法支付手段召回。”說明這張鈔票屬於期票性質。在這張鈔票的左右兩側,印有縱向排列內容相同的四行德文小字:“在紙幣流通中,凡偽造、篡改、抵製或歪曲謀利者,處不少於二年監禁。”這種沒有編號或序號,無從知道銀行發行量的期票,票面金額只有阿拉伯數字,連一個大寫的全稱金額都沒有,簡直像宣傳品一般,又怎能贏得廣大民眾和工商界的支持和信任呢?又怎能挽救已經病入膏肓,面臨癱瘓的德國經濟呢?
隨後,德國一些大型企業,以無錢支付員工工資,購買必需的緊缺設備、維修零件和原材料為理由,依著葫蘆畫起瓢來,相繼自行設計簽發臨時通用“應急紙幣”以資周轉。當時,胡戈-施廷內斯航運公司(HUGO STINNES LINIEN)是著名大企業集團,他們於1923年8月18日在漢堡(Hamburg)發行的1000萬馬克臨時通用“應急紙幣”。
胡戈-施廷內斯集團在1919年前,還是一個無名望的煤炭批發商,僅幾年功夫,在德國戰後兼併熱潮中,依托金融界的支持,一躍成為德國四大兼併巨頭之一。其他三家分別是.報紙業的胡根貝格(A.Hugenberg),鋼鐵、煤業的弗利克(F-Flick)和德國最大的鋼鐵製造商克虜伯(Krupp)。到1922年,胡戈-施廷內斯集團已經壟斷了德國的航運、化學工業、銀行和許多其他互不相關的重要工礦企業。但在1923年德國嚴重通貨膨脹的狂風暴雨中,也未能逃脫沒頂之災,落得個宣告破產的悲慘下場。
作為德意志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國家銀行,已經無力拒絕這種由民間工商企業臨時發行的“應急紙幣”,只能予以默認,並與其等值處之。
當國內外戰後綜合危機撕心裂肺地衝擊德意志共和國經濟的重要時刻,德意志人民黨主席古斯塔夫-施特萊斯曼(GustavStresemann),於1923年8月13日至11月23日受命上台。他深謀遠慮地結束了魯爾危機中的“消極抵抗”政策:並按照憲法斷然取締了一些邦的“左派聯盟政府”和各種形式分裂主義分子的破壞活動,把政權統一到中央政府手中。他毫不留情地集中力量封殺了漢堡等地的極左派工人武裝和巴伐利亞等地極右翼反動勢力的暴動陰謀。
1923年11月23日施特萊斯曼總理因國會拒絕投“信任票”而下台。但是,在他於1929年逝世前的幾年政治生涯中,仍一直連任了隨後三屆政府的外交部長,並始終起著關鍵作用。這位小商人家庭出身,研究經濟學的德國戰後政治家,由於致力於消除德法“世仇”,結束魯爾佔領,並積極與戰勝國協商解決賠款問題,以及在維護共和國憲法、緩解國內外分歧和矛盾,穩定德國幣制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而獲得1926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1923年底,德意志魏瑪共和國在美國金融信貸的支持下進行了貨幣政革,發行新貨幣(以10000億紙幣馬克,兌換新貨幣1馬克)。飽受通貨膨脹之苦的廣大工農民眾和工商界,豎起大姆指熱烈歡迎並支持貨幣改革。
1924年起,德國經濟結束了混亂局面,逐步恢復並發展,進入了相對穩定時期。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登台,魏瑪共和國覆滅。德國進入了極端民族主義的納粹統治的(第三)帝國歷史時期。 (黃一蕾 黃在仁)
查看原文>>
資料來源:2016-09-09 首席收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