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

蒙古鐵騎席捲亞歐

“貳拾伍文”背穿右八思巴文“權”字大型鉛錫試樣

死文字又稱死字,是指在古代使用過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到了現代失傳,不再使用的文字,這些文字因失傳無法解讀而成為天書一般的存在,成為眾人熱衷研究的對象,其中包括女真文,契丹文,蝌蚪文,夜郎文等,而蒙古的八思巴文也是其中一種,它不僅在書本中可以見到,在古錢中亦有身影。

八思巴(公元1235—1280年)是藏傳佛教薩迦派的第五代祖師,本名羅卓堅贊,意為“慧幢”,系西藏薩嘉人氏。天生聰慧,少時便可講讀佛法,令人驚嘆。淳祐七年,八思巴隨父歸附蒙古,由於佛法高深,備受蒙古人尊敬。公元1260年,忽必烈尊其為“國師”,並任其中原教主之位。

當時,蒙古人所用的文字是回鶻文,但忽必烈認為回鶻文無法表達蒙古語語音,因此頒詔,令八思巴創制新文,並在全國實行,稱為“蒙古新字”,又稱“八思巴文”。八思巴文屬拼音文字,共有40餘個字母,可以“譯寫一切文字”。然而,因為字形難以辨識,並且人們對漢字的依賴,使得推行遭到了極大阻礙,導致八思巴文主要應用於官方文件。

不過,忽必烈並未就此放棄,為了更好的推行八思巴文,他下詔令“並用蒙古新字,仍各以其國字副之”,即各種文書都用各民族固有文字和八思巴字並行。雖然表面八思巴文得以被人接受,但實際上已成為擺設。最終,當蒙古帝國滅亡以後,八思巴字亦被廢棄,甚至在蒙古貴族退回草原之後,也沒有太多使用八思巴文,使其成為一種“死文字”。

如今,許多錢幣藏家除了在史料外,還可以在元代貨幣中見到八思巴文的身影。由於元代主要流通紙幣,鑄錢比其它朝代都少,且多以漢文錢為主,因此用八思巴文鑄過錢幣版式及數量有限。如元鈔面值兩旁各有一豎形長方框,框中有的寫有漢字,有的寫有八思巴字,有的則是漢字、八思巴字的對照。

元代政府鑄行的八思巴文銅錢有元世祖忽必烈的“至元通寶”、元成宗的“元貞通寶”和“大德通寶”、元武宗的“大元通寶”當十大錢、元英宗的“至治通寶”、元順帝的“至正通寶”等。它們的釋讀與一般古錢讀法不同,順序為上、下、左、右,因為八思巴文是從左到右直行書寫,與漢文書寫順序正好相反。

元代鑄行的八思巴文銅錢,除大元通寶當十大錢和“至正通寶”部分銅錢較多外,其餘皆為少見,在歷次拍賣會中都會獲得眾多藏家的青睞,從首席數據庫中可以查得,在上海泓盛2010秋拍-中國錢幣專場中,一枚“貳拾伍文”背穿右八思巴文“權”字大型鉛錫試樣,以287500人民幣成交。

聲明:首席收藏(shouxi.com)獨家稿件,版權所有,任何媒體或個人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首席收藏網|shouxi.com 傑克)

查看原文>>
資料來源:2016-06-30 首席收藏網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