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幣

袁大頭的來龍去脈

民三袁像幣,就是民國三年版的袁世凱像流通幣,主要以銀元為主,俗稱袁大頭。這是我國近現代流通規模最大、影響最廣泛、鑄造數量最多的一種銀幣。民國三年為公元1914年,至今已過百年。時至今日,國人只要一提到老銀元,腦子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袁大頭”。

其實,袁世凱側面像的幣樣在1913前就已經做好,但當時委託意大利的魯爾智·喬治鑄幣公司開的是更大的伍元面值的幣模,那時的袁政府想做大額的銀元,以便能搜刮更多的百姓財富從而籌措軍費。圖一是從克勞斯世界稀有幣目錄裡截取的,幣樣原物現存英國皇家錢幣博物館,國內鮮有人知。幣模開好以後,北洋當局鑑於當時國內各地流通的各種龍洋龐雜混亂,成色重量難以統一,遂決定改革幣制,統一鑄造銀元,又能驅除以墨洋站洋為主的各種外來銀幣。

因此,於民國三年2月先後推出《國幣條例》和《國幣條例推行細則》兩項政策,至於上一年開的伍元幣模只得作廢,另行開模。根據袁公的照片,喬治公司又推出了正面向左偏轉的幣模,俗稱“七分臉”,並鑄造出了金銀幣樣,且各有簽字版與無簽字版(圖二為無簽字版)。呈送財政部後,袁世凱看下來感覺面目無神、形 象衰頹、難以懾服民眾,沒有批准,此版幣模也就作廢。

財政部思來想去,認為還是重新採用原先的側面像幣樣,只要改為壹圓的面值,規格按 《國幣條例》相應縮小即可。由於當時喬治廠方未派設計雕模的技師到北京面洽,且自認採用側面像也不會有什麼大的不妥,所以,公司很快就拿出了新的金銀簽字版幣樣上呈北京(圖三),袁政府順利通過。簽字版上的字符L·GIORGI為拉丁文,實為意大利國內以人名命名的鑄幣公司名稱而非專指人名,鑄幣技師也有多位。另外,公司在意大利還鑄造自己國內硬幣,並非只有中國的鑄幣業務。

作為國幣發行的配套政策,財政部應通知當時國內直屬的發鈔行中國銀行(601988,股吧),推出新版的紙幣兌換券。可在未通知中行的情況下,財政部先行委託了美國印 鈔公司代印中行的銀元兌換券,計有壹、伍、拾、五十、一百元等五種面額。圖四就是一張五元面額的袁像票子,正面的袁世凱就是“七分面”像,只不過延伸到胸 部,成為胸像,日期為民國三年10月4日。但是,美方在印出票樣運回中國途中,輪船遭遇海難沉沒。後美方只打撈起一小部分交還中方,但此時袁已去世,這批 票樣便就此作廢。由此,幣制改革中一項非常重要的配套方案——袁像紙幣銀元券的發行計劃流產。原本財政部指望靠袁像鈔票來統一當時國內混亂龐雜的紙幣狀 況,結果徹底泡湯。而另一大發鈔行交通銀行(601328,股吧)因隸屬當時的交通部而非財政部主管,反而在年底推出了新版的國幣券和輔幣券鈔票,到1935年國民黨的幣制改革終止銀元流通為止。圖五即是交行委託美鈔公司印製的壹圓兌換券票子。

廣興藏品的宗旨:
普及錢幣收藏文化,分享錢幣收藏經驗,提高全民收藏意識,努力打造成為全球一流的免費錢幣交流服務平台。
查看原文>>
資料來源: 2016-04-20 廣興藏品
更多討論,更多意見分享,請到此文章的討論專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