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出沒的時間,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 與民間傳說的五毒也是緊密聯繫的,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這一天更是一個黑色的日子,是五月這個不吉利之月的不吉利之日,有句民謠就是指的這件事:“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曾幾何時,人們為了祛除毒害而在端午節這天沐蘭湯、飲蒲酒、撒雄黃、插艾草……但在清代最流行的祛毒之法還屬佩戴“五毒花錢”。
五毒在今天來說已經不成為人們非常忌諱和畏懼的毒蟲了,但是流傳的五毒文化卻對民間工藝品事業有很大的影響。古人將“五毒”圖案鑄於錢幣之上,相成相反、以毒攻毒、壓而勝之,最後安然度過“惡月惡日”,就成了端午的一個常見節俗。我們將此類花錢皆稱為驅五毒花錢,品種比較多,常見的有:鐘馗驅邪降幅、富貴昌樂、驅邪辟惡、五月初五、五月五日午時、五日午時、午日午時、五銖等等。因此,驅五毒花錢便是與端午節有關的花錢。
民間所說的五毒,就是蛇、蠍子、蜈蚣、壁虎、蟾蜍;亦說是蜈蚣、壁虎、蠍子、蜘蛛和蛇;亦見將蜘蛛與蟾蜍同列為五毒的。總之,古人視“五毒”為禍害,它們不僅潛伏於田間地頭,還經常侵入民居,為此,端午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在屋角及各陰暗處撒石灰、噴雄黃、燃藥煙,以滅五毒、驅穢氣,此外,還須佩戴或懸掛一枚“五毒花錢”以求心安。
清代起,佩戴五毒花錢已成為端午節的重要民俗。清代的五毒花錢中,比較常見的是“五毒祛邪花錢”,這種花錢多為黃銅鑄造,花錢的正面通常有蛇、蜈蚣、壁虎、蟾蜍的形象,唯獨沒有蠍子,取而代之的是一只老虎。蠍子不在錢上,並非被排除於“五毒”之外,而是取其諧音,即“祛邪(去蠍)”。之所以用老虎取代蠍子,有多層意思,其一是源自“艾虎”,就是一種用艾草編成的老虎;其二則借助“虎毒”來“壓邪”“鎮毒”,即“以毒攻毒”。在南方一些地區,端午節時大人會在小孩頭上蘸雄黃水書寫“王”字,讓小孩扮作老虎,以求“驅邪避災”。
五毒花錢上還經常出現鍾馗的形象,民間稱其有“驅五毒”的功效。這種說法大概源自乾隆年間,清代《北平風俗類征》中就記載著這樣一段話:“端陽節,午時以朱墨畫鍾馗像,用雞血點眼,俗稱‘朱砂判’者懸屋中,謂能驅邪。”顧祿所著的《清嘉錄》中也記載:“適逢端午,堂中掛鐘馗畫圖一月,以祛邪魅。”五毒錢上的鍾馗形象大多是長袍高靴,頭戴紗帽,手持笏板,朝天而拜,錢眼上方飛著一只蝙蝠,諧音“福(蝠)在眼前(錢)”。
花錢雖然是非流通錢幣,但是其較高的藝術價值、豐富吉祥的內涵,以及和古錢千絲萬縷的關係,成為中國古代民俗文物中的一個獨特的版塊,值得關註。
FACEBOOK:好旺角收藏網 hmkcc.hk
TEL:+852 2745 4049
E-mail:info@hmkcc.hk
Address:香港九龍長沙灣長裕街11號定豐中心10樓05-06室
好旺角超級商城現已開啟!歡迎客官點擊進入!
編輯: 陆承一
*圖片來源於各大拍賣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