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收藏訊 北京時間6月9日消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Dragon Boat Festival),又稱龍舟節、午日節、五月節等,是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阿布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4次會議中,正式將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眾說紛紜,包括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孝女曹娥說、古越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但目前最為主流的是紀念屈原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關於紀念端午節的紀念幣,直接發行的主題並不多。中國人民銀行於2002年5月15日發行“中國民俗——端午節紀念銀幣”一枚,該幣同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該幣面額10元,為99.9%銀質1盎司銀幣,直徑40毫米,總發行量4萬枚,由上海造幣廠鑄造。此套紀念幣很顯然顯示出官方接受屈原紀念說,因其正面圖案為屈子祠,並刊國名、年號;背面圖案為龍舟競賽圖,並刊面額。
當然,如果紀念屈原這一說法成立,那麼有關屈原的貴金屬紀念幣自然也會成為端午節藏品。在1985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中國傑出歷史人物金銀紀念幣(第2組)一套5枚,1金4銀,金幣重1/3盎司,銀幣均重22克,正面均為國徽及年份,其中一枚背面則雕刻屈原立像圖案,神態傲然,左側刻有屈原名字篆書,字體遒勁。
而在1996年,央行發行了一套長江三峽金銀紀念幣,同樣為1金4銀,為我國首枚長方形的金銀紀念幣,4枚銀幣的背面圖案組合可成為一幅壯麗的長江三峽圖,蔚為壯觀。其中一枚銀幣正面繪製屈原祠,該祠始為紀念屈原建於唐元和年間,位於長江北岸向家坪,又稱清烈公祠。從首席數據庫中,可以查得在上海泓盛2014春拍-新中國金銀幣專場中,一套長江三峽紀念銀幣,以7475人民幣成交。
同時,還有匯豐銀行於2010年12月份所發行的1000元端午節紀念鈔,鈔正面圖案以亞太區匯豐總行大廈為背景,以匯豐獅子“施迪”作主體。背面印有端午節賽龍舟圖案,圖案左側是毛筆書法“端午”字樣。此鈔為中國首次以鈔票的形式向世界展現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因此頗具意義。
聲明:首席收藏(shouxi.com)獨家稿件,版權所有,任何媒體或個人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首席收藏網|shouxi.com 傑克)
查看原文>>
資料來源: 2016-06-09 首席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