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式錢幣”是亞歷山大東征之後在希臘化世界流行並對以西亞、中亞和印度西北部為主的東方地區產生了深遠影響的一種錢幣。它創始於亞歷山大東征之初(公元前4世紀末),消失於薩珊王朝與阿拉伯帝國之交(公元7世紀),主要創制、流通於古代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希臘式錢幣也可稱為“希臘化錢幣”(Hellenistic Coins)或“亞歷山大式錢幣”(Coins of Alexander Style)。它與古典時期希臘錢幣在形制上的最主要區別是出現於錢幣之上的國王頭像。這不僅僅是圖像設計的表面變化,也是希臘錢幣史上一次具有革命意義的變革,是對古希臘人所經歷的一次歷史巨變的反映。
首先,從錢幣屬性上來看,前者是希臘各城邦的錢幣,體現的是城邦的獨立精神和民主共和理念。如錢幣上標誌性圖案是各城市的保護神,錢幣的發行者是城邦,也即公民集體而非某位個人。後者則是帝國或王國的錢幣,發行者是統治者本人。上面有國王的形象、名字、稱號和保護神,表明是某某國王的錢幣,體現的是王權神授、帝王獨尊和家天下的觀念。其次,從文化內涵上來看,前者是純粹的希臘傳統和風格,而後者則是多元文化的混合。
雅典娜(Athena)/勝利女神尼科(Nike)銀幣
亞歷山大在東征過程中,大概是為了支付士兵的薪餉,在公元前330年就開始鑄造自己的錢幣。這些錢幣按圖形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雅典娜(Athena)/勝利女神尼科(Nike)型。正面:雅典娜頭像,戴頭盔,面右;反面,尼科全身站立像,面左。
赫拉克勒斯(Heracles)/宙斯(Zeus)銀幣
另一種是赫拉克勒斯(Heracles)/宙斯(Zeus)型。正面,赫拉克勒斯頭像,戴獅頭盔,面右;反面,宙斯面左而坐,左手持權杖,右臂托鷹。銘文有“亞歷山大”和“王”(BASILEWS)的希臘語字符。米利都(Miletus)、西頓(Sidon)、亞歷山大里亞(Alexandria)、巴比倫(Babylon)是這類錢幣的主要鑄造地。
亞歷山大以希臘神作為它所發行的錢幣的圖案,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由於他從希臘北部落後地區馬其頓的國王一躍而成為全希臘的主人,並遠征波斯以報希波戰爭之仇,他要表明他是希臘文化的正統繼承者,而且希望這些希臘神祗能保佑他成功;二是受王族傳統的影響,自認為是希臘神宙斯和赫拉克勒斯的後裔,以他們的形象表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和神聖性。
與此同時,他也可能開始鑄造有他本人頭像的錢幣,因此王像出現於希臘錢幣之上始於亞歷山大。有學者指出,早在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在埃及訪問孟菲斯(Memphis)時,就發行了一種正面有自己頭像的銅幣,以便將此前的波斯銅幣驅逐出流通領域。亞歷山大死後,他的部將都以亞歷山大的繼承人自居。將亞歷山大神化,發行帶有他頭像的錢幣就成了抬高自身地位的重要手段。
亞歷山大頭戴公羊角錢幣
從公元前318年起,統治埃及的托勒密一世(Ptolemy I)首先在孟菲斯發行了一種正面有亞歷山大戴像頭皮的錢幣,紀念亞歷山大在印度的勝利。亞歷山大的另一位部將萊辛馬庫斯(Lysimachos)約公元前297年開始在色雷斯(Thrace)和小亞的馬格尼西亞(Magnesia)大量發行有亞歷山大頭戴公羊角形象的錢幣。這是具有亞歷山大本人真實肖像的標準錢幣的開始。後來的希臘化王國諸王紛紛仿效,他們不僅繼續發行具有紀念意義的亞歷山大錢幣,也開始製造有自己頭像的錢幣。國王頭像出現於錢幣正面這一希臘式錢幣的基本特徵由此確立。 (楊巨平)
聲明:本文節選自《希臘式錢幣的變遷與古代東西方文化交融》,略有刪減。
查看原文 >>
資料來源:2016-06-13 首席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