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殷翔)由香港海事博物館主辦、廣東省博物館合辦的《東西匯流──十三至十八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展覽今起至11月11日在香港海事博物館舉行。所展出逾200件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內地及本地文物珍品,顯示海上絲路的鼎盛,香港曾是海上絲綢之路重鎮。展品中包括2016年於香港西貢糧船灣打撈出的一件宋代石製船錨,以及超過20件在沙中線宋皇臺站工程期間發現的宋元文物。策展人及海事博物館副總監(策展及藏品)陳麗碧表示:「本次展覽希望市民和中外遊客,了解香港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角色,對海上絲綢之路以及全球化發展作深思。」
展覽證港海上絲路重鎮
主辦機構昨日邀傳媒預覽並介紹情況。本次展覽獲得多個文物機構大力支持借出藏品,包括廣東省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泉州海交史博物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羅定博物館、香港海事博物館、古物古蹟辦事處、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及本地多名收藏家的藏品。
展品包括中國南宋至清初時期,反映海上絲綢之路東西文化相互影響的出土文物及水下考古發現,涵蓋精美陶瓷、金銀寶石、外銷畫、絲綢、石雕、古籍及地圖、金屬器、竹木器、船模型、海圖等,旨在從商品貿易、宗教發展、文化交流、古代史蹟和水下考古等多方面,為公眾展現中國當時面貌,尤其是南海沿岸的海上絲綢之路發展過程。
宋石船錨全國少於10件
展出珍品中,包括2016年於香港西貢糧船灣打撈出的一件約千年歷史的宋代石製船錨,是首次向公眾展出,全國類似文物少於10件。該石錨長逾一米,重逾百斤,與2007年於中國陽江海域打撈出的最大南宋時期商船「南海一號」的石錨類似。陳麗碧介紹,這一發現證明香港在宋元時期已是大型商船往返之地,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中轉港。
同場亦展出繪於1839年的4米長海圖,將香港島標示為「紅香爐」,相信由於香港當時是中國重要香料產地或中轉地。香港在南宋時期已建立官窰,製造精美瓷器銷售國內外。
借古蹟辦沙中線出土殘片
由香港海事博物館提供的「青花山水花草紋執壺」,明代製造,精美青瓷上鑲嵌精緻金色瓶蓋,是中國青花瓷及西洋鑲嵌技術及品味的完美結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古物古蹟辦事處借出的「龍泉外蓮瓣內底貼雙魚紋折沿盤」殘片,屬於宋元時期浙江龍泉窰精品,於沙中線宋皇臺站工程期間出土。殘片上的雙魚及蓮花瓣飾紋,是中國傳統民俗與外來宗教文化相結合的代表,魚紋在中國傳統中象徵富足,蓮花則是宗教吉祥紋飾。
湖北省博物館借出的「金鑲淡黃藍寶石帽頂」,於湖北梁莊王墓出土,製成於明代。這頂明仁宗兒子梁莊王的帽頂飾物,鑲嵌來自海外的各色寶石,鑲嵌工藝及整體風格,均帶有鮮明海外特色,顯示明代時期海上絲路為東西文化交融帶來高峰。
展覽詳情
展期:2018年8月14日至11月11日
開放時間:上午9:30至下午5:30(周一至周五)
上午10:00至下午7:00(周六、日及公眾假期)
地點:香港中環八號碼頭香港海事博物館門票:港幣30元 長者、全日制學生、兒童、殘疾人士:15元
講座及工作坊
《親子同樂時間》 2018年8月19日及9月16日
《香港考古發現》 2018年9月8日下午2:00-3:00;下午3:45-4:45
《海上絲綢之路》 2018年9月15日下午2:00-3:00;下午3:45-4:45
資料來源:香港海事博物館
資料來源:文匯報 https://bit.ly/2vJkpjG
FACEBOOK 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hmkcc.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