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熟知「袁大頭」,但對於這個稱呼的淵源卻很陌生。機制幣愛好者幾乎都認為是袁世凱的頭部較大且在曆史上名聲不佳,于是大家就給了這一不雅外號。從曆史照片看,袁大軍閥的身材屬於脖子短且頭也偏大的外型,取個外號叫大頭也還貼切。
不過,事情真是這樣嗎?且聽下文。
清後期,外國銀元大量進入中國。當時的中國人只把它當錢用,卻並無了解手中的洋銀的意識,只是根據幣面的圖案的差異而分別取了別名。當然的,這也包括了宮廷中為皇帝起草文件的大臣,因為他們不懂外語,也不習西洋歷史。道光九年十二月,皇帝上諭中寫道:「朕聞外夷洋錢,有大髻、小髻、蓬頭、蝙蝠、雙柱、馬劍諸名,在內地行使……」上諭中所講的「大髻」就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銀幣;而「蝙蝠」是指墨西哥自由獨立銀幣(後來又稱鷹洋);「雙柱」就是西班牙銀幣……上層既如此,百姓就不用說了。當時中國經濟日漸衰敗,社會文化落後,人民貧窮,文盲要占人口總數的85%以上,識得外文的幾乎沒有。因而對洋銀一律稱俗名。英國貿易銀元叫「站人」,法屬印度支那銀元叫「坐人」……
辛亥革命推翻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中華民國。初年造「開國紀念幣」銀元,用于取代清朝的龍洋銀元。此幣上有孫中山先生側面像。後來,袁世凱當了總統,民國三年停造「開國銀元」,大量制造袁像銀元且定其為法定國幣。「袁大頭」銀元全稱為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除戴元帥帽背飛龍的極少見的品種外,大部分都為袁世凱側面軍裝照。
當時,國產銀元中量最大的就是孫像和袁像兩種。幣中袁世凱的像比起孫幣中孫中山的像大得多,老百姓就稱為「大頭」或者「袁大頭」,孫頭像小就稱「小頭」或「孫小頭」。1927年北伐勝利後,國民政府停止發行袁大頭而重新發行孫像「開國紀念幣」,正面孫中山頭像仍繼續沿用,反面圖案略有改動。民國初年發行的因存世量小,「小頭」現已成為高檔銀元。改版後的「小頭」因存世量更大,價格與普通袁大頭相差無幾。
袁世凱死後,孫中山先生一直被稱為「國父」,大家出于對孫中山的尊重不稱「小頭」,多稱「開國銀元」。袁世凱複辟帝制,倒行逆施,為國人所不齒,因而無人改口,傳至今日。「小頭」為何物,不是行內人,也解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