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末,一枚普通版的咸豐美品寶蘇當百錢市場價約200元人民幣左右,只能算是一般的錢幣。但如今,同類美品錢幣交易價格已經差不多破萬,咸豐大錢已躋身於中高檔錢幣之列。
但誰曾想到,如今價格高昂的大錢,在當時發行之初,卻是人人嫌棄以致流通都成問題的銅錢呢。
縱觀清史,清文宗鹹豐時期可謂是內憂外患:內部始終受太平天國肆擾及廝殺,北方京津重地又慘遭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侵略,錢與權都在大量地淪喪!清廷財政一直入不敷出,國庫虧空嚴重。為維持其正常統治,清政府只能想方設法將危機轉移到當時百姓頭上,在錢幣鑄行上動腦筋。
即便鹹豐元年規定所鑄制錢重一錢二分,鹹豐二年又減為重一錢,但各地錢局所鑄造的制錢依舊輕於規定重量、每文實重不足一錢(約3克)。山河日下,鹹豐朝所鑄的小制錢大都質劣而輕小,再不復其祖上乾隆皇帝時“乾隆錢,萬萬年”之瀟灑光景。
到鹹豐三年,國家一改立國之初不鑄大錢許諾而正式開爐鑄大錢,先行鑄當十大錢,面文“鹹豐重寶”。清政府所鑄當十錢,重量只有六錢!即鑄造一枚當十大錢,用銅量只相當於原來十枚制錢的六成,這對於朝廷來說利益巨大。
故清政府繼而又開鑄面文“鹹豐元寶”的當五十、當百、當五百乃至當千大錢,且言“分兩不必過重,但求磨鑢精工”,並令全國各省迅速推行鑄造。這便是被今日經濟學中稱為“通貨膨脹”的經濟現象了。
據後人調查鹹豐當千、當五百錢按其錢文面值來看應能抵1000文、500文制錢。但作為金屬貨幣,其實際金屬比價只相當於當時38文、30文制錢。即便按工本計算,當千、當五百銅大錢工本合計,也不過各等於114文和90文左右。
如此虛值貨幣,實在是無異於明搶百姓財富,百姓自然不願買賬。對於這些大錢“或任意折扣,或徑行不用”,這些大錢在當時市面普遍受到抵制。這在《清文宗實錄》中也頗有記載。
縱然大錢問題多多,但鹹豐皇帝還很自信“蓋大錢之暢行與否,全視在上之信與不信”。可當時實際上,大錢在市面上都是低於其面值在貶值流通,如當千大錢,只能作折合制錢七百、八百文或低至五百、六百文方才能行用;當五百大錢折作制錢三百、四百文。當時人於北京購物如用大錢付款要額外搭配小錢混合使用,“千文之貨,出售時增錢二三百文,如不用大錢則價仍其舊”,可見這些大錢不受人歡迎到何種地步。
由於全國市場普遍抵制及當時大錢私鑄情況也愈發嚴重,清政府遂於鹹豐四年(1854)收回當五百大錢,當二百、當三百、當四百這三種大錢也同時停鑄。次年,停鑄當一百、當五十大錢。後來在京城市面流通的大錢,只有當十、當五兩種了。再往後,到鹹豐八年(1858),這時候市面上那些小型當十銅錢每枚僅抵制錢兩三文“幾至折二折三”矣。
我們總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正因為當時的先鋒大錢流通率低且鑄造量少,現在品相精美的鹹豐大錢反而在收藏市場開始火熱,受到不少人的青睞!
FACEBOOK:好旺角收藏網 hmkcc.hk
TEL:+852 2745 4049
E-mail:info@hmkcc.hk
Address:香港九龍長沙灣長裕街11號定豐中心10樓05-06室
好旺角超級商城現已開啟!歡迎客官點擊進入!
編者:未央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