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

深談十二生肖文化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6-09-19-%e4%b8%8a%e5%8d%8811-39-42
編者按:十二生肖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陌生,自我們出生之時,他們便於我們相伴直至最後。在古時,十二生肖與天干地支的結合不僅僅具有獨特的紀年功能,同時還表達著一種對自然地敬畏,是古人遵循天時規律的一種體現,對於先進文化的影響意義十分深遠。而如今,十二生肖文化已經不僅僅在中國流行,在很多亞洲國家與地區都十分盛行,而且通過紀念幣的製作與發行,使得十二生肖文化走向世界。

有一則故事,傳說20世紀70年代初,時任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時,給周恩來總理出了一道謎語:“全國十二個,人人有一個。”週總理開懷,答案脫口而出:“十二生肖。”相信聰明的讀者也一定猜出了答案。 “生肖”二字總歸有些拗口,它還有個更通俗的叫法,是“屬相”。兩者雖然字面不一,但含義相同。 “生肖”的“生”指人的出生年份,“肖”指相似,合起來的意思就是“生在哪年就像某種動物”;而屬相的意思即“屬什麼像什麼”。

中國人使用“屬相”的頻率非常高,長輩尤其愛問小輩:“你是屬什麼的?”“生肖”是中國人熟悉的記錄生年和計算年齡的一種方式。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這個次序表中國人耳熟能詳。那麼,動物為什麼與子丑寅卯等配對呢?原來,子、醜、寅、卯……是我國傳統曆法農曆干支紀年法中的十二地支,與之相應的是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用天干與地支搭配,循環組合,即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個乾支,俗稱“六十花甲子”。天干地支,是中國古代最常用的紀年方式,每六十年一循環。

直至今日,畫家和書法家落款時,還是喜歡以此來記下創作日期。既然十二生肖是古人將十二地支與十二種動物對應而成,那麼,生肖本身也成為一種方便的紀年方式,每十二年一循環。我們可以將乾支紀年與生肖紀年相對照,如六十花甲子中,凡是帶“子”的年份,如甲子、丙子、戊子等都是鼠年,帶“醜”的年份,都是牛年……以此類推。每值新春來臨,人們喜歡互道一聲某年大吉,這一年的值年動物就成為最受歡迎的吉祥物。人們使用生肖計算生年,其實利用的也是生肖的紀年功能。

在古代,生肖也可用於紀月、紀時。不過,生肖紀月並非以正月打頭,而是從農曆十一月開始的。 “鼠月”(即子月)是農曆十一月,“牛月”是農曆十二月,“虎月”是農曆正月……那麼,“馬月”就是農曆五月了。如此說來,“猴年馬月”並非是個遙遙無期的日子,它每十二年便循環出現一次。不過,隨著時間推移,生肖紀月已漸漸被我們拋棄不用了。

中國漢族的十二生肖文化

十二生肖,又稱十二禽、十二獸、十二屬、十二神、十二物、十二蟲等。

近些年來,學者們依據古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相互印證的方法,將十二生肖的出現時間追溯到春秋時期,並認為它發源於中國本土。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十一號秦墓和甘肅天水市放馬灘秦墓分別出土竹簡,年代均屬春秋時期,其中有關於生肖的記載,當時的生肖配對與今天還有所出入。如前者中出現了“午”與“鹿”、“未”與“馬”的配對,後者中出現了“辰蟲”、“巳雞”,除此之外,其餘部分與今天的十二生肖基本相同。

到東漢王充的《論衡》如此記載:“寅,木也,其禽,虎也。戌,土也,其禽,犬也……午,馬也。子,鼠也,酉,雞也。卯,兔也……亥,豕也。未,羊也。醜,牛也……巳,蛇也。申,猴也。”文中提到了十一種生肖動物,唯獨缺了辰龍。該書《言毒篇》又說:“辰為龍,巳為蛇。辰、巳之位在東南。”這樣,十二生肖便與今天的完全吻合了。可見,十二生肖的出現並非一蹴而就,它的演變和統一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生肖用作標示人的出生年份最遲在南北朝時已經出現。在《北史·宇文護傳》中,宇文護的母親寫給兒子的信裡有這樣一段文字:“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可見,當時的人對於生肖的使用方式跟我們現代人已沒有多大區別了。

那麼,中國人是怎麼把動物與紀年聯繫在一起的呢?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6-09-19-%e4%b8%8a%e5%8d%8811-40-00
有人揣測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有著神秘的聯繫。有學者發現,十二地支的古文字中隱含著些許生肖動物的信息,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即講道:“巳”是蛇的象形字,“亥”和“豕”(古代豬的稱呼之一)也是如此。

也有人說這十二種動物是古人通過觀察自然規律擇出的。今天的科學研究證實,木星大約每十二年繞太陽一周,隨著它的運轉,地球生物的生長也呈現一定規律。古人發現某一年會對某種動物特別有利,而這一年出生的人如果模仿這種動物的特性,將有利於他的成長,於是十二生肖應運而生。

然而到目前為止,最具影響力的一種解說是圖騰崇拜。圖騰這個詞來源於印第安語“totem”。人類學家用它來指代原始人把某種動物或植物視為跟自己有某種親緣關係,並對它們加以崇拜的現象。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要不停地與動物打交道,既要躲避它們的襲擊,又要依賴其作為食物,於是,他們開始了對動物的頂禮膜拜,圖騰崇拜便產生了。不信你看,十二生肖動物中,既有人們日常生活中極為倚重的六畜,也有人們談之色變的虎、蛇等野獸,還有神化的動物龍等。

十二種生肖動物的次序是怎樣排出的,這也是個令人費解的問題。影響力較大的,是明代李長卿在《松下館贅言》中將時辰與動物習性相配合的說法,後被清代劉獻廷《廣陽雜記》轉引:子時,天色未亮,老鼠是耗蟲,需要它來咬開天,所以“子”與鼠相配;丑時,牛吃足了草,準備清晨出來耕地,所以“醜”同牛搭配;人生於寅時,有生就有死,而奪人性命者莫過於虎,所以“寅”同虎相配;清晨五時後,太陽即將升起,而陰陽相感,太陽中也含有月亮的精華,故“卯”時與月宮玉兔相連。

辰時,是三月的卦象,三月恰是群龍行雨之時,“辰”就屬龍了;巳時是四月的卦象,這時候青草茂盛,蛇適得其所,如此,“巳”時屬蛇;午時,陽氣由極盛而衰,陰氣即將產生,馬健步如飛,腳不離地,屬陰,所以“午”時歸馬;未時,羊吃草容易上膘,故“未”時歸羊;申時,猴子非常活躍,喜歡啼叫,故讓猴與“申”時搭配;酉時月亮升起,月中含有日之精華,故“酉”與日中之雞相連;戌時,狗開始看守門戶,所以“戌”時與狗相聯繫;亥時,萬籟俱寂,天地歸於混沌,豬除吃外一無所知,就把“亥”時送給了豬。

中國少數民族的生肖習俗

很多人以為,生肖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特別是漢族獨有的習俗,其實不然。

中國少數民族不僅擁有生肖文化,而且歷史非常悠久。根據考古和文獻資料,敦煌石窟發現的經卷中,有關於馬年、兔年的記載;清代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一書中,指出唐朝時黠戛斯國人(今天柯爾克孜族的祖先)用十二物紀年,宋朝時吐蕃國(古代藏族建立的王國)也有十二辰屬等。

如今,中國的不少少數民族也使用生肖,比如哀牢山彝族十二獸為虎、兔、穿山甲、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西雙版納傣族十二獸為鼠、黃牛、虎、兔、大蛇、蛇、馬、山羊、猴、雞、狗、象,新疆維吾爾族十二獸為鼠、牛、虎、兔、魚、蛇、馬、羊、猴、雞、狗、豬,不過具體到使用方法,少數民族的十二生肖則與漢族的有很大差別。如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所使用的傣曆,以“骨”為年,“血”為月,“皮”為日。那麼,子年是鼠骨、醜年黃牛骨、寅年虎骨,四月兔血、六月小蛇血、七月馬血,申日猴皮、酉日雞皮等。

其他國家的生肖習俗

與中國並稱四大文明古國的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歷史上都曾使用十二生肖(後兩個國家的生肖文化流傳至今)。古巴比倫的十二生肖是:貓、犬、蛇、蜣蜋、驢、獅、公羊、公牛、隼、猴、紅鶴、鱷,古埃及人的十二生肖分別是:牡牛、山羊、猴子、驢、蟹、蛇、犬、貓、鱷、紅鶴、獅子、鷹。與這兩個國家相比,印度的生肖文化與中國要接近得多,它只是用獅代替了虎,用金翅鳥代替了雞。當然,不同國家的生肖觀念也有所差別。比如在印度,生肖被認為是神的座駕,分別為招杜羅神、毗羯羅神等十二位神服務。

今天,在日本、朝鮮、韓國、柬埔寨、泰國、越南等其他東方國家,也有生肖文化,且與中國有極高的相似度。如柬埔寨的十二生肖與中國的差別只是在以牛打頭,泰國的十二生肖從蛇開始,而越南的十二生肖則是用貓替換了兔。

由上可見,生肖是一種源遠流長、分佈很廣的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生肖文化在世界上舉足輕重。舉例來說,目前世界上發行過生肖郵票的國家有接近百個,儘管各國生肖郵票圖樣版式各異,但其生肖動物及發行年份均是遵從中國古老的生肖紀年法,很多國家生肖郵票的發行本身也是為了紀念與中國的友好及傳播中國的生肖文化。

從1980年,我國開始發行自己的生肖郵票。從第一枚壬申年猴票到現在,已經發行到第三輪生肖郵票。這些郵票圖案別緻、設計精美,成為人見人​​愛的藝術品。很多人在自己的本命年時,渴望得到一枚自己屬相的郵票作為紀念。此外,生肖郵票還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如1980年中國發行的猴票等。
%e8%9e%a2%e5%b9%95%e5%bf%ab%e7%85%a7-2016-09-19-%e4%b8%8a%e5%8d%8811-40-19
NGC-PF69的1992年中國生肖幣發行12週年1公斤紀念金幣

與郵票一樣兼具審美、紀念和收藏價值的,莫過於生肖紀念幣了。在中國古代,即有生肖入幣的例子,稱為“生肖厭勝錢”,主要為取吉利、避邪惡、齋祭之用。古時,小孩一生下來,大人就給他佩戴一枚生肖錢,以保平安。 1981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第一組中國十二生肖系列紀念幣。生肖金銀幣既繼承了古老的生肖入幣的習俗,也具有不少新時代的特色。如長久以來,大師們的生肖畫作是生肖幣最為青睞的圖案。大師作品鮮明的民族風格和精湛高超的藝術水平,再加上生肖文化所承載的意義,使生肖幣成為中外收藏愛好者喜愛的精品。

(首席收藏網|shouxi.com 莫迪 整理)

查看原文>>
資料來源: 2016-09-19 首席收藏網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