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錢幣

古代發行量最大的紙幣——南宋「會子」

會子——中國南宋時的一種紙幣。南宋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金屬貨幣的製造已經不能滿足流通的需要;再加上南宋的海外貿易很發達,政府在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南宋政府海外貿易的收入,在財政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宋高宗末年,對外貿易所得,達到財政總收入的15%多,因此導致了金屬錢幣大量流失海外。在此情況下,民間出現了可以用於交易的紙幣「會子」。

 

 

會子分為一貫、二貫、三貫,在東南各路流通,故又稱「東南會子」。由戶部侍郎錢端禮主持該事,會紙出於徽、池,續造於成都、臨安。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又造二百文、三百文、五百文會。洪適在《戶部乞免發見錢札子》中說:「小郡在山谷之間,無積鏹之家,富商大賈足跡不到,貨泉之流通於鄘肆者甚少,民間皆是出會子往來兌使。」

 

 

時值宋金戰爭期間,鈔票不斷印制,不過數年便發生貶值現象。隨著會子發行量的逐漸增多,為防止偽鈔的流通,會子的發行有分界之說,分界即期限。乾道四年始有分界,會子分界發行後,三年為一界,舊會子收回,但未嚴格執行。淳佑七年(1247年)甚至規定第17、18界會子更不立限,取消了分界發行辦法,最後造成了通貨膨脹,十八界會子二百貫甚至買不到一雙草鞋。

 

 

  • 乾道二年(1166年)十一月十四日,會子共發行一千五百六十幾萬道(貫)。
  • 乾道三年(1167年)十二月,下詔出內庫銀二百萬兩以500萬新會收換舊會,收舊會子焚棄。
  • 嘉定二年(1209年),會子的流通額度是一億一千五六百萬貫,已經高達乾道四年的11倍。
  • 嘉定十一年(1218年),又增印五百萬道作抗金軍費。
  • 紹定五年(1232年),會子高達三億二千九百多萬,增加33倍,偽造紙鈔更多。
  • 淳祐六年(1246年),因又有大量軍需,各界會子共計六億五千萬貫。
  • 淳祐七年(1247年),會子已達惡性膨脹的現象。
  • 淳祐九年(1249年)會子每貫合銅錢六百文足錢。
  • 景定五年(1264年),賈似道當國,又發行「見錢關子」,取代貶值過甚的會子,每貫折合銅錢七百七十文。元兵南下後,會子與關子皆被鈔所取代。

 

資訊來源:集幣在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