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幣

清末民初紙鈔氾濫 大清銀行兌換券成救市主

宣統元年大清銀行改作民國元年中國銀行上海拾圓(首席收藏配圖)

在風雨飄搖的清末民初,紙鈔氾濫,版別繁多,對當時的經濟發展無疑是一種災難,然而在如今看來,發行的不少紙鈔卻成為世界文化的瑰寶。而作為當時清朝官方發行的大清銀行兌換券,蘊藏的歷史意義也已遠超同期其他紙鈔。

鴉片戰爭後,各大外國銀行紮根中國,無視清朝法令,大量發行紙鈔。與此同時,各省為了增強財力,也都相繼辦起了官銀錢局,用發行官錢票來斂財。當時,各種鈔票、錢票、莊票混合流通或各佔一地,金融秩序十分混亂。

為了統一全國幣制,1905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戶部銀行”,成為我國最早由官方開辦的國家銀行。除經營存貸款項、買賣金銀、折收期票、匯兌劃撥公私款項、代人收存財物等一般銀行業務外,還有承領銀銅鑄幣、發行紙幣、代理部庫等特權,因此具有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二重性質。

1906年的大清官制改革,戶部變更度支部,戶部銀行更名為“大清銀行”,成為清朝正式的中央銀行,並開始發行“大清銀行兌換券”。然而由於當時清朝尚無雕刻鋼凹版技術,之前商務印書館所印製出來的紙鈔成本高昂,易於仿製,因此清政府委託美國鈔票公司印刷新鈔。所有新鈔正面均為李鴻章像,因此該鈔也被稱為“李鴻章像券”。

但期間因光緒皇帝駕崩,加之時局動盪,溝通不利,導致李鴻章像券印製版別十分之多,流通混亂。於是1910年,為了避免貨幣混亂,度支部頒布《大清銀行則例》,規定只有大清銀行才可發行紙鈔。同時,大清政府重金聘請雕刻技師海趣來華擔任技師長,另外還陸續聘請了四名美國技師,負責為印刷局培訓藝徒,並著手設計新版清廷紙幣。

新版大清銀行兌換券由此而生,此版俗稱“大清龍鈔”,共有八種試色樣票,分別是壹圓、伍圓、拾圓、壹佰圓四種面值,其中黑色版本被批准發行,並交由度支部印刷局進行印製。然而1911年,在紙鈔即將發行之際,辛亥革命爆發,清民鼎革,“大清銀行兌換券”胎死腹中,未能流通,各地大清銀行也相繼停業。

1912年初,新成立的民國政府面臨各方勢力的干涉和箝制,使得籌措軍費成為南京臨時政府的燃眉之急。因此,孫中山下令,將“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並作為新中央銀行。而之前大清銀行中的李鴻章像大清兌換券中存量頗多,棄之可惜,於是加蓋利用,重新成為貨幣流通。

在如今拍賣會中,出現過不少大清兌換券改中國銀行紙鈔的身影,很多也都以不俗的價格成交,其中在中國嘉德2010年春拍-馮乃川收藏紙鈔專場中,一枚宣統元年大清銀行改作民國元年中國銀行上海拾圓,以761600人民幣成交;在北京誠軒2011年春拍-紙幣專場中,一枚民國元年李鴻章像大清銀行改中國銀行兌換券伍圓,以517500人民幣成交。

聲明:首席收藏(shouxi.com)獨家稿件,版權所有,任何媒體或個人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首席收藏網|shouxi.com 傑克)

查看原文>>
資料來源: 2016-04-28 首席收藏
更多討論,更多意見分享,請到此文章的討論專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