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幣

二戰後香港流通硬幣的演化(四):殖民時代的尾聲

二戰後,因諸多歷史原因導致香港複雜的社會形態,故香港的貨幣政策也收到很大影響。當然,複雜多變的時世從另一角度來看便是促成香港貨幣的豐富多彩。我們今天就和大家說說二戰後的香港硬幣。

 

 

香港硬幣的演化大致分為五段時期。以下便是每一時期的具體時間:

一、喬治六世晚期(1945-1952)

二、伊麗莎白二世初期(1952-1975)

三、20世紀70年代的改革(1975-1985)

四、殖民時代尾聲(1985-1992)

五、走向回歸(1993-1997)

六、新時期(1997-  )

 


四、殖民時代尾聲(1985-1992)

1985年,在伊莉莎白二世60壽辰將至之際,香港流通硬幣上的君主頭像從伊莉莎白二世中年冠飾頭像改為中年戴冠頭像,這一形象突出了伊莉莎白二世的長者威嚴。此後,香港陸續發行了鑄有這種頭像的七種流通硬幣,這也是最後一套鑄有英王頭像的香港流通硬幣。

這一時期,香港逐漸減少了英王頭像流通硬幣發行量。5仙硬幣(1989年停用)只在1988年象徵性地發行了5萬枚,1毫硬幣的發行量從1985年的3401.6萬枚減至1992年的2400萬枚,5毫硬幣分別在1988年與1990年象徵性地發行了5萬枚和2.7萬枚,1元硬幣1992年的發行量只相當於1980年的四分之一,2元硬幣的發行量也從1985年的1000.2萬枚減至1992年的437萬枚,5元硬幣1989年的發行量低於1980年的水準,只有2毫硬幣的發行量明顯增長。

末版英王頭像香港流通硬幣的出現及其鑄幣量的萎縮,預示著英國在香港的殖民時代即將遠去。

 

參考消息:中國錢幣博物館

更多閱讀:二戰後香港流通硬幣的演化(一)

二戰後香港流通硬幣的演化(二)

二戰後香港流通硬幣的演化(三)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