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新聞

銀錠鑑別5技巧:觀色驗重看氣孔 審造型銘文

“興國路”五十兩銀鋌(首席收藏配圖)

在中國古代,尚無貨幣本位制度,一直是以銀銅並行的方式鑄造貨幣,而銀錠最早出現在漢代,明代時期開始盛行,直到清朝才成為中國主要流通貨幣。如今隨著錢幣收藏的日益普及,銀錠也漸漸成為人們收藏的焦點之一,但是對於很多剛入門的新手而言,銀錠的鑑別成為了一大難題,而以下的5個技巧則可以幫助藏家鑑別銀錠。

不過應注意的是,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分析,以下5個技巧僅是錢幣藏家們總結出來的經驗,並不能適用於每一種情況。而錢幣收藏的魅力就在其多樣性和特殊性。因此鑑別銀錠並無捷徑可言,還需要藏家們通過不斷地自我學習,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和鑑別能力。

一、觀色

銀錠的顏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外在的銀銹,一是內在的成色。古代銀錠的成色一般都在95%以上,尤其是宋元時期的銀錠,為了檢驗銀錠成色,銘文上都記載著行人、庫子、秤驗銀庫、監鑄官之類的職務。金代的銀錠鑄造對成色、重量更有復驗的程序。所以,一般而言,古代銀錠的成色都是符合官方要求的,成色有的甚至達到了99%以上。由於成色高,當它全新時,具有一種特有的亮麗的光澤,渾身帶有“珠光寶氣”。相反,偽品的成色往往達不到95%,一般含銀量都在90%以下,色澤較暗。

二、驗重

古代銀錠的重量,與當時的度量衡制是相吻合的。古代銀錠一般分五十兩、二十五兩、十兩、五兩和一兩等數種,多見的是五十兩重的銀錠。不同時期實行不同的衡制,所以,同樣是重五十兩的銀錠,重量上也有差異,因為唐代的一兩合42克,宋代的一兩合39克,金代的一兩合39.8克,元代的一兩合36.6克,明代一兩合37克左右。所以,古代五十兩重約合今天的1809克到2100克之間,給人的感覺是沉甸甸的。

作假的銀錠卻不盡然。在過去,為了降低成本,作假者要么在白銀中攙雜銅、鐵、鉛等金屬,這樣,使銀錠成色降低,或者為了矇騙過關,在銅鐵或鉛塊的外面用白銀裹住,並做成銀錠形狀。這種裡面藏銅、鐵等金屬的偽銀錠雖然重量也在1800克以上,但沒有真銀錠那樣的沉重感。

三、看氣孔

古代銀錠表面往往能夠看到像螺旋一樣的絲紋,這種絲紋由外及里,排列有序。除此之外,古代銀錠表面往往微凹。如果純度低的銀水在急劇冷卻收縮時,是形成不了絲紋的。因此,對明及明以前的銀錠,看看錠面是否微凹和有無絲紋,就可以知道它的成色。但是在清和民國之後,這種細紋可以人為控制,所以對清和民國的銀錠,我們無法單獨通過此種辦法進行鑑別。

除了看有無絲紋和微凹,銀錠底面的氣孔或蜂窩也是鑑別手法​​。由於各種銀錠成型時氧的釋放,當澆鑄銀水時,所產生的氣體逸出,就在銀錠側面或底部產生了氣孔。氣孔不太美觀,但是卻成了我們鑑定真偽銀錠的重要依據。氣孔較深,孔內圓潤光亮、有神,說明成色高;反之,則成色較低。鑄造過程中自然生成的氣孔,一般都是口小洞大,深淺不一。偽造的銀錠的氣孔,口大洞小,深淺均勻,一般較淺。另外,從孔的大小上,也能鑑定出銀錠的鑄造年代。大體上說,宋元時期的氣孔要比明清時期的大。

四、審造型

就形製而言,銀錠可分為幾種:船形、條形、餅形,不同時代的銀錠,有著不同的形制特徵,比如說,同樣是五十兩的銀錠,唐代的船形銀錠就要比宋元明清以及民國的銀錠長。宋元時期的銀錠兩端呈弧形,並且,雖然周邊也起棱,但不上翹,錠面微凹,且有由外及里的絲紋,一般錠面要比底面大些,束腰較寬。

明代銀錠比起宋元時期來,顯得短粗,所以,看上去相當厚。束腰處的弧度縮小,兩端雙翅上翹,弧線增長。明代的圓形銀錠發現很少,形制與清代民國的幾乎沒有什麼兩樣。清代民國時期的銀錠,不同地區使用不同的形制。所以,銀錠的形制特徵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

五、視銘文

銘文內容大體可分為三類,一類是有關賦、稅、解、貢方面的銀錠屬官錠類,不管這些銀錠是否官爐所鑄都是官錠;另一類銘文為銀樓、爐戶、公司、銀行吉語等銀錠,屬商銀類;第三類是以個人的名義,鑄的銀錠為私銀類。

各個歷史時期銀錠銘文的格式特徵嗎,比如,唐代的銀錠中,沒有出現過檢驗成色的“行人”之類的職位,直到宋金時期的銘文才出​​現。唐代的銀錠銘文與時代的金銀器上的文字一樣,如同手寫;宋代銀錠有鏨刻和戳記兩種;金代則以鏨刻為主。元代早期為戳記,排列無規,背面常鑄陰文,晚期則以鏨刻為主;明代的銀錠銘文較少發現戳記的,除“金花銀”之外,一般都是鏨刻,文字排列間隔不規範,儘管有序,但依然感覺雜亂。

(首席收藏網|shouxi.com 傑克 整理)
查看原文>>
資料來源: 2016-04-27 首席收藏
更多討論,更多意見分享,請到此文章的討論專欄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